如果经济发生滞胀,我们该如何保卫自己的财富?
◣治理滞胀不仅需要高超的管理艺术,还需要合适的内外部契机,以及最最重要的:时间。
菜导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经济会发生滞胀吗?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5%。
单看三季度GDP的增速,已经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来最低。
虽然央行明确表示去杠杆已结束,进入稳杠杆阶段,开始给银行释放足够的流动性,财政方面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减税,预计今年最高可达1万亿规模。
但这样的政策转向,并没有让经济实体感受到温暖,最近决策层的频频表态与打气,其实就已经表明了高层对相关问题的关切。
也许,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
很多人都知道通胀和通缩,一个是指物价持续上涨,一个是指物价持续下跌。而对于滞胀,反而知之甚少。
滞胀的全称叫停滞性通货膨胀,停滞性指的是经济停滞,所以滞胀的意思是指在经济停滞阶段发生严重通胀。
正常情况下,在经济衰退发生时,失业增加,收入减少,消费受到抑制,物价持续下降。
但是滞胀却恰恰相反,在经济衰退发生时,物价持续上涨,形成高通胀、高失业和低经济增长的独特经济现象。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曾经有过一次滞胀,代价是整整13年的经济衰退。
那次滞胀的背景是1972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减产,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紧接着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价格也猛然上涨。
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使美国承受巨大的通胀压力。
美国在经历近20年的科技高潮后,生产力遭遇瓶颈期,缺少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
而出口贸易额又遭到重挫,从顶峰时期的30%全球出口份额下降到70年代初期的15.5%,甚至在1971年开始出现逆差。
为了挽救经济,美国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
刚开始的时候,宽松的货币确实对提高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弊病却更突出。
由于经济缺乏增长点,大量的货币反而无处可去。在石油和食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直接把通胀推到两位数。
结果,美国经济滞胀了。
大量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失业率最高时达到10.8%,通胀率达到10.46%,GDP增速则跌到2.9%。
到了1980年,美国政府仅支付利息一项,就占到政府每年总支出的10%。
现在中国的经济环境,确实有点像70年代的美国。
先看看通胀压力,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实现十三涨了,基本上各地油价破8没悬念,有些地方已经破9了。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国际油价在上涨趋势中,另一个是汇率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其次今年国内食品价格压力也不少,夏粮今年减产2.2%,非洲猪瘟导致大量生猪被扑杀等等。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9月份CPI同比上涨2.5%,创7个月新高,其中食品价格的涨幅最大,同比上涨3.6%。
表面上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没有很大,实际上是统计方式发生改变,在2016年CPI统计方式就已经下调食品的权重。
所以数据仅供参考,还得以实际生活感受为主。
今年的中美贸易摩擦,高额关税其实也在推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当然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经济。
受上面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今年三季度的GDP增速已经有明显的回落,仅有6.5%。
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是6.5%,也就是说不管是6.5%,还是6.6%,或者能够保住6.7%,实际上增速已经在下滑。
今年上半年在违约潮中度过,下半年虽然喊出发力基建,但是也并没有真正执行。
前三季度,各个领域的投资增速总体回落,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只有3.3%,大幅低于过去的两位数增长。
可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因为中国经济还从来没有发生过滞胀。
中国经济出现过多次通胀,但是每一次都是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可以用货币政策解决。
但是治理滞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货币政策失效。
简单地说,如果央行收紧货币提高利率,企业经营成本就会变大,容易资金链断裂,最后导致经济更加萧条,甚至引发倒退。
但是如果不收紧,反而采取放水政策,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阶段,货币超发又会引起恶性通货膨胀。
现在,货币政策已经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便开始减速,不得已,我们在短短10年时间经历多次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效应会不断减弱,每一次放水带来的经济增长都不过是昙花一现,最后杠杆率也一路走高。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中国的宏观杠杆率是250.3%,比2016年上升了2.7%。其中企业杠杆是159%。
一旦货币环境收紧,就会出现今年上半年的违约潮。
但是如果放开货币总供给的闸门,在美国加息的压力下,超发货币和汇率贬值又会进一步推高通胀率。
所以,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再多的钱也没用。
回顾美国的滞胀治理,主要采取四个措施:
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赋税、缩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
看到这4点,相信有人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与目前中国的政策有点像,但是又不完全一样。
说明政府正在做预期管理,虽然还没有发生滞胀,但是防止滞胀已在路上。
现在的中国经济更像是“类滞胀”,也就是物价持续上涨,经济停滞不前,但是失业率还没有暴增。
治理滞胀不仅需要高超的管理艺术,还需要合适的内外部契机,以及最最重要的:时间。
当年,美国花了13年时间才摆脱滞胀的困境,最终成功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石油价格的回落,通胀压力得以减轻。
或许,这一次的国运之战,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配合。
当然,不管怎样,如果滞胀真的发生了,对于每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应对建议有以下4点:
1、持有足够的现金。
现金是经济危机最好的防御工具,可以保证你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适度储备必需消费品。
因为通胀走高,对于紧缺商品的价格会有明显推高作用,但是经济下行会抑制消费,所以非必需品价格可能会因为抛售而下跌。
70年代美国滞胀时期,表现最好的商品是食品、能源和医药。
3、适度减持权益性资产。
滞胀阶段,利率一般会向上走,对权益类资产的表现并不友好,而且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经营不理想会造成股价下跌。
债券的表现也不是特别理想,因为利率上行会压低债券价格,同样也会因为经济问题出现违约现象。
4、适度增加对抗通胀的硬通货。
正常情况下,房子也是硬通货,但是如果经济持续下滑,甚至出现危机,房价泡沫容易被挤破,出现下跌。
可以持有一定的保值资产,比如说黄金、外汇等等,但是持有的作用不是为了投资收益,而是保值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