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事件仿佛一记耳光,打在中国技术人的脸上半天无法反驳。阿里云方面则表示:“中国只有两种云,一种是拿来主义云,一种是自主可控的飞天云。”在云计算行业里事实究竟如何?全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哪些厂商拥有自研核心技术?

一、国外篇

如果以国内外来分,那么几乎我们所熟悉的国外云计算巨头是清一色的自研系统,也就是自己搭建了一整套的架构,对外密不示人,对内疯狂更新。

而早期Openstack也被普遍看好,但目前来看无论是创始者Rackspace、还是后来的HP,都纷纷败退。因此,大体上来看,这类套用开源技术的云计算服务商几乎没有市场。

AWS:

自研属性:★★★★★

盘点:哪些云计算公司用的是自研技术?
毫无疑问,作为云计算的先行者,AWS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前辈”,而挡在其面前的则是以Oracle为代表,百般阻挠云计算的旧势力,所以其技术基本只能以自研为主。

AWS实际上是在2002年就由亚马逊正式推出了,当时该免费服务可让企业将亚马逊网站Amazon.com的功能整合到自家网站上。该业务的早期版本意在帮助开发者“开发应用程序和工具来将Amazon.com网站的众多独特功能整合到它们的网站上。”

几年以后,雄心壮志的AWS才推出首批云产品,让企业能够利用亚马逊的基础设施开发自有的应用程序。而这些产品几乎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自研新品。其第一款产品是Simple Storage Service(S3),第二款是服务器租赁和托管服务Elastic Compute Cloud(EC2)。EC2历时几年逐步引入,比如通过提供不同的案例类型,给客户带来不同的CPU、内存、存储容量和网络容量配置选择。两款自研产品仍然广受AWS客户的欢迎。

如今,AWS已经为客户提供接近100项自研的云服务,涉及计算、存储、数据库、分析、网络化、移动、开发者工具、管理工具、物联网、安全、企业应用等范畴。可以说是自研的宗师级玩家。

Google Cloud:

自研属性:★★★★★

盘点:哪些云计算公司用的是自研技术?
在AWS推出云服务两年后,Google也进军该市场。众所周知,Google在2006年之前的几篇论文奠定了其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优势,尤其是GFS、MapReduce、Bigtable被称为云计算底层技术三基石。所以,在自研领域,Google也是老玩家。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Google Cloud如今正在诸如开源,机器学习等领域展开深度研发。根据Google CEO Sundar Pichai的说法,Google Cloud的发展更快。2017年Google Cloud每个季度的销售额都超过了10亿美元,而且这一业务的增速还在加快。Google Cloud正在获得更多大客户认可。安全性,分析能力还有机器学习能力,对开源的支持,都是Google Cloud的优势。

Azure:

自研属性:★★★★★

盘点:哪些云计算公司用的是自研技术?
微软早在2009年7月举行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Worldwide Partner Conference)上就披露了Azure服务平台的详细信息,作为全球科技圈的巨头,微软入局云计算迅速引爆了科技圈。

同样的,微软也坚持走上了自研的道路。

2010年2月,微软正式推出Windows Azure,客户可以购买使用,同时还推出了1.1版本的SDK。随后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测试。它拥有一切所需的基础功能,这个平台的目标是成为第一个客户能够真正购买并信任的平台即服务(PaaS)产品。虽然当时市场上还有其他一些较小的PaaS产品,但是没有一款能够在规模和功能上同Azure抗衡。

自此,微软开始不断自研升级之路。在全球范围内,Azure已经为全球52个区域提供超过200项公有云服务。由于微软旗下产品存在于众多企业数据中心,它也与许多企业有合作关系,这意味着Azure会是.NET开发者和那些自认为是微软“店面”的公司重点考虑的选择。如今Azure在多个领域已经可以和AWS分庭抗争。

二、国内篇

而国内的云计算市场就显得复杂的多了,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一方面我们容易接触到国外的开源技术,也因此国内玩家是鲜明而混沌的自研与拿来并存。

国内自研阵营代表

阿里云:

自研属性:★★★★★

盘点:哪些云计算公司用的是自研技术?
阿里云作为自研的代表当之无愧,其创立于2009年,彼时云计算概念大热却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因此不幸也万幸地走了自研的路子。过程颇多坎坷,内外质疑不断,唯有马云坚持下才得以拨云见日月。

目前,其自研技术同样走在全球云计算领域的前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飞天操作系统。飞天(Apsara)诞生于2009年2月,是一款完全由阿里云自主研发、服务全球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

作为阿里云的核心底层技术,目前该系统已经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创业企业、政府、机构等提供服务。飞天的革命性在于将云计算的三个方向整合起来:提供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通用的计算能力,提供普惠的计算能力。

此外,由于阿里巴巴本身有大量的计算需要处理,也由此诞生了一系列的软件技术,既有架构类也有应用类,成为超大型企业的合作对象。

据悉,阿里也在芯片领域有所研究,软硬件结合带来的突破空间不可小嘘。

自研与拿来主义并重阵营代表

UCLOUD

UCLOUD的创始人季昕华表示UCLOUD是自研模式。作为在诸多巨头夹缝当中活下来的创业公司,其技术上也有不俗的功底,对云计算作为服务行业的属性看的入木三分。选型上也体现了自己的思考:“如果是自己研发,就可以做到灰度发布,完全在自己掌握当中。我们UCLOUD,都是这样运作的。”

UCLOUD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上海,核心团队来自腾讯、阿里、百度、VMware、Amazon等国内外顶级互联网和IT企业,并大量引进传统金融、医疗、零售、制造业等行业精英人才,目前员工总数800余人。

有一段时间,UCLOUD并不看好Openstack。“1、目前全世界没有特别成功的OpenStack公有云案例。2、OpenStack是一个软件,不是服务,而公有云是服务。3、与开源项目协调的问题。”

UCLOUD亦尝试过与美国最大的OpenStack代码提供商Mirantis合资成立UMCloud,近日,UMCloud宣布与数人云正式合并。

因此,UCLOUD处于自研与拿来主义并重的云计算服务商。也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自居。

拿来主义Openstack阵营

腾讯云:

自研属性:★★

盘点:哪些云计算公司用的是自研技术?
腾讯云从2010年开始对外服务,并在当年陆续上线云数据库、No SQL、高速存储等产品。如今,腾讯云发展迅猛,已经坐稳了中国云计算领域的第二把交椅。

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腾讯云由于入场的时间较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核心底层系统,据称仍然使用开源的OpenStack。在专有云领域,腾讯云投资了海云捷迅,同时推出了Tstack,意图修补开源OpenStack的不足,目前来看,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不过,在游戏、社交等领域的新产品上,腾讯云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也让人看到了腾讯云在自研领域上的决心。

拿来主义阵营

华为云:

自研属性:★

盘点:哪些云计算公司用的是自研技术?
华为在早年主攻硬件,并一步步成长为巨头,然而在云计算领域,则相比于其他玩家要起步较晚。直到2017年,华为才宣布正式成立云BU,全面涉足云计算市场。

而华为自身优势在于硬件,在云计算的自研领域则是刚刚开始,目前华为在底层系统仍然套用开源的OpenStack,只是与社区版本越走越远。

目前,为了能与国内的云计算巨头们争抢市场,华为提出了拿来主义和自主研发两条腿走路的方案。华为虽然重视研发投入,但并不是盲目投入。按照华为高层的说法,华为奉行的是开放式创新,即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的创新。任正非也表示,华为在产品与营销体系中推行向创业与创新倾斜的激励机制,但“创新不是推翻前任的管理,另搞一套,而是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从事新产品开发不一定是创新,在老产品上不断改进不一定不是创新,这好似一个辩证的认识关系。

没有在软件上做出战略投入限制了当前华为的表现,而这也决定了华为在短期的激进做法,但长期来看,华为也将在自研还是拿来主义的重要路口做出自己的抉择。

其他阵营

按照IDC排序,国内其他云服务商当中,中国电信采用的是华为的框架,因此也是属于OpenSatck阵营;金山云亦是Openstack用户;QingCloud未能确认,有传闻是基于IBM的技术(创始人来自IBM,,对于阿里云的“两种云”说法义愤填膺)。另外,曾经辉煌Unitestack采用的也是OS。

综述:多数美国用户使用云服务时都由巨头提供,这些巨头往往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自己的技术发展路径规划,因此整个市场几乎不存在拿来主义的说法;

在国内,由于发展阶段和当前实力,只有极少数厂商走自研道路,多数则采取拿来主义。

需要注意的是是否自研这并不决定用户的体验,如果非要说有多大的区别,笔者总结无非就是自研企业有战略野心,舍得花钱投入。拿来主义足够灵活。哪一种适合自己的需求,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